區(qū)縣動態(tài)
霸州市全力打造綠色生態(tài)花園城市
生態(tài)良好 文明開放 特色鮮明
霸州市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人文景觀與自然風貌并存,交相輝映。記者 賈珺 攝
車在綠中,人在園中,家在景中。漫步在霸州市城區(qū)各大公園、主要街道,可以看到道路兩旁草木吐綠、生機勃勃,公園里百花爭艷、姹紫嫣紅,整個城市呈現(xiàn)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。市民置身其中,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,聞花香、賞美景,悠然自得,盡享打造綠色生態(tài)花園城市的成果。
4月19日,走進霸州市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,春柳隨風搖曳,綠色滿目,在這里吸一口新鮮的空氣,賞一地璀璨的繁花,望一眼嬌嫩的綠葉,令人心曠神怡。記者看到有不少市民沿著波光粼粼的河道散步、拍照……家住附近的市民趙女士說:“我經常和朋友們來這里唱唱歌、跳跳舞,感覺整個人心態(tài)都好了,逛公園已經成了習慣?!?/p>
幾年前,牤牛河的河道大部分干涸無水,河道兩旁傾倒垃圾現(xiàn)象嚴重,不僅排水功能減弱,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臭水溝?!盃:泳C合治理工程北起牤牛河與虹江河交匯口,南至牤牛河防洪閘,全長15.3公里,工程總投資9.52億元。該工程以綠美化公園環(huán)境、以路開辟休閑空間、以塑展示城市文化、以亮襯托城市夜景、以凈體現(xiàn)人本理念高標準建設,打造鋪綠疊翠的人居環(huán)境,為市民提供休閑、娛樂場所。”霸州市住建局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光輝介紹,為做到色彩豐富、三季有花、四季有綠,他們在樹種選擇上改善前期僅有楊樹、柳樹較單一的情況,在河兩岸高標準栽植山楂樹、柿子樹、海棠、銀杏、櫻花、碧桃、紫葉李等樹種3萬余株,地被花卉72萬平方米,水生植物3.4萬平方米。
去年8月8日,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,由原來無人問津到現(xiàn)在每日游園群眾約1.1萬人次,極大豐富了周邊群眾休憩的室外空間。草長鶯飛,綠樹成蔭,城市公共綠地大幅增加,空氣質量大大改善,“荒蕪廢棄”多年的牤牛河以嶄新的面貌回歸霸州城市生活。
移步換景,走進位于霸州市裕華道189號小區(qū),在紫藤廊架下,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聊天、打牌。70歲的張大爺每天早晚兩趟在公園般的小區(qū)里遛彎。聞著花香,坐在涼亭里,張大爺心生感慨,“這幾年像這樣花園般的小區(qū)是越來越多了,我們住在這里很舒心?!?/p>
如今,老百姓追求的不單是“吃飽了、喝好了”的生活,更講究生活的質量和品位。該小區(qū)物業(yè)經理吳海密對記者說,小區(qū)總綠化面積3.8萬平方米,綠化率為48.39%。植物的選擇上,多以適合本地的植物為主,引進了大型的叢生蒙古櫟、叢生五角楓、國槐、櫻花、石榴、玉蘭、海棠、紅楓等珍貴樹種,依據四季花時搭配色彩,營造不同季節(jié)的植物氛圍,景觀整體設計采用英式園林風格,打造花園式生活空間。
一座城市的風景少不了花草、樹木的點綴,一個宜居的生活環(huán)境少不了優(yōu)質的綠化保障,放眼霸州的公園、休閑廣場、街道、居住小區(qū)等綠化,無不充滿了生機。
優(yōu)美的環(huán)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,也是建設花園城市的生態(tài)基礎。近年來,霸州市堅持“生態(tài)優(yōu)先、綠色發(fā)展”理念,謀求建設生態(tài)良好、文明開放、特色鮮明的園林城市,不斷加大投入,打造霸州生態(tài)公園、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等5個城市“綠肺”,先后建設了20個省級園林式單位、13個省級園林式小區(qū)、14個廊坊市園林式單位、11個廊坊市園林式小區(qū)和20多個街頭游園廣場。同時,大力實施綠道綠廊建設,先后完成牤牛河慢行系統(tǒng)等綠道綠廊,總長度達到32.05公里。截至目前,霸州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.98平方米,綠地率37.88%,綠化覆蓋率42.25%。該市于2010年獲得“省級園林城市”榮譽稱號。
鮮花滿地,綠樹潤城。讓城市走進森林,讓綠意擁抱城市,構成了霸州極具特色的生態(tài)體系,一個綠色健康宜居的花園城市正在逐漸成型,人在花中,花在城中,生活在花園,心情也會如鮮花一樣怒放。